今年以来,外资私募产品发行速度不减,已推出13只产品,施罗德投资前不久就同时备案了3只产品。在已登记的外资私募中,16家已有中国私募基金备案,产品总数达到38只,管理规模约52亿元。
掘金A股提速,外资私募巨头接地气无“神话”
自2017年1月富达国际成为首家在境内备案私募管理人的外资机构以来,外资私募一直备受关注。近日,中国证券报记者从持有人处获得部分外资私募的业绩记录。数据显示,这些私募在A股战绩尚可,但与投资者曾经幻想的外资神话相去甚远。业内人士称,外资掘金A股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持有人向中国证券报记者提供了管理规模全球靠前的资管巨头在内地备案的第一只私募基金的业绩记录。持有人提供的业绩记录始于2018年9月6日,最新业绩时间为2019年6月21日,期间累计收益在15%-20%之间,年化收益跑赢沪深300指数1.72个百分点。区间最大回撤为-10.59%,沪深300为-13.49%。衡量风险收益比的夏普比率,这只基金为1.37,沪深300为0.99。值得注意的是,该基金与沪深300的相关系数达0.73。一位业内人士表示,与沪深300相关系数如此之高,贝莱德或许采取了类似“指数增强”的做法。
如果与公募指数增强基金相比,该只基金优势则并不明显。在可比的78只公募沪深300指数增强基金(A、C份额分开统计)中,兴全沪深300指数增强A跑赢该只基金,招商沪深300指数增强A、C小幅跑赢该只基金。考虑到私募基金的费用一般较公募基金更高,贝莱德这只产品为投资者创造的费后收益或不敌上述公募基金。
上述机构投资负责人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该只基金采取人工智能选股的方式进行投资。其团队每天用“机器”来读信息,读得很快而且比较客观。他们通过QFII投资A股,一开始用的是比较传统的模型,对散户不是很熟悉,但在一个散户主导的市场,这是会带来问题的。后来他们发现散户的情绪和想法变化与机构投资者非常不一样,就开始更多地运用社交媒体来研究市场的投资情绪。不过,基于大数据的人工智能模型往往数据点越多,模型有效性越高。业内人士表示,由于这些资管机构的业绩记录时间尚短,目前尚难以下定论。
与此同时,首批进入中国的一家资管巨头在国内发行的第一只产品为一只股票型基金,记者从另一位持有人处也获悉了该只基金的运行情况。中国基金业协会数据显示,该基金成立于2017年11月。持有人提供的数据显示,运行期间该基金年化收益在5%至10%之间,大幅跑赢沪深300的-1.39%。区间最大回撤为-12.81%,沪深300为-22.86%。与私募基金比较,2018年股票型私募全年表现不佳,百亿股票型私募收益在-5%至-30%之间。2019年前5个月,股票型私募规模以上(管理规模超过50亿)股票策略产品收益最高为26.75%。与私募整体表现比较,这只产品业绩不错,不过或与投资者预期仍有距离,例如该持有人就认为业绩“不算太好”。
业内人士分析,上述两只产品表现不错,不过与国内投资者幻想的“外资神话”相去甚远。随着越来越多的外资进军A股,在内地发行私募产品,国内投资者对外资会越来越熟悉,相应地,外资也将越来越接地气,“神话”色彩会越来越弱。
近期,霸菱投资管理(上海)有限公司、野村投资管理(上海)有限公司完成在中国基金业协会的登记工作,成为第20和第21家进军中国市场的外商独资私募证券投资基金管理人(WFOE PFM)。至此,上半年完成备案的外资私募已有5家。而知名量化巨头Two Sigma以及资管巨头道富集团旗下的外商独资公司卓思投资管理(上海)有限公司也在筹备备案成为在内地运营的私募基金管理人。
在已登记的外资私募中,16家已有中国私募基金备案,产品总数达到38只,管理规模约52亿元。
今年以来,外资私募产品发行速度不减,已推出13只产品,施罗德投资前不久就同时备案了3只产品。
另外,上半年有3家外资私募获得投顾资格,路博迈投资、富敦投资和贝莱德投资在完成登记备案后,在中国的业务范围更为广阔,可以为券商资管、期货、基金子公司以及银行理财子公司提供投资顾问服务。7月3日,安本标准投资管理也获得投顾资格,成为第四家可提供顾问服务的外资机构。
业内人士称,前述机构的A股投资经验或显示,在A股掘金也并不容易,外资神话能否维系仍需市场检验。(中国证券报)
两外资私募同日备案,“聪明钱”加速抄底
外资布局中国市场的脚步并未因A股波动而放缓。近期,霸菱投资管理(上海)有限公司和野村投资管理(上海)有限公司同日在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完成登记备案,分别成为第20家和第21家进军A股市场的外商独资私募证券投资基金管理人。至此,今年已有5家外资资管巨头来华落户。
在不少外资人士看来,尽管近来A股波动加剧,但考虑到A股市场估值在全球市场中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加上金融对外开放政策不断落地,预计未来仍将有更多长线资金流入。
A股震荡之际,海外资管巨头却在加速布局。中国基金业协会网站显示,野村投资和霸菱投资两家外商独资企业于6月20日完成私募证券投资基金管理人登记,正式进军中国资产管理行业。
资料显示,野村投资母公司野村资管为日本最大券商野村证券旗下的资管品牌,管理规模达到4820亿美元;霸菱投资的母公司霸菱管理资产规模达3179亿美元,是全球最大及最多元化的资产管理公司之一。
至此,包括联博汇智、安联寰通资产和德劭投资在内,今年以来已有5家外资资管巨头获得中国私募基金牌照。据不完全统计,在21家外商独资私募证券投资基金管理人中,已有16家机构发行了38只私募产品。其中,惠理投资和元盛投资旗下分别有6只产品备案,在所有外资私募中布局最为积极。
据一位外资私募人士透露,目前外资私募产品管理规模已达50亿元,虽然在规模上与内资私募相距甚远,但不少外资目前还处于“边看边做”的探索阶段,预计未来会有更多产品发行计划。“外资私募无论对于A股市场还是海外投资者而言,都属于新业务,因此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需要逐步尝试。很多公司会通过先发行一两只产品来试水,所以频率不会像内资私募那么快。”上述人士称。
除了进行资格备案和发行产品,不少外资私募还在积极争取投顾资格。目前,路博迈、富敦、贝莱德和安本标准4家公司均已获得在中国境内提供投资建议的资格。据了解,获得这一资格后,上述机构可与境内的商业银行理财子公司、证券期货经营机构展开合作,对其产品提供投资建议服务。(上海证券报)
外资机构:科创板助力中国资本市场国际化
作为当前中国资本市场改革的头等大事,科创板自宣布设立以来受到各方的持续关注,其中也包括不少外资机构。如今,随着首批科创板公司即将挂牌交易,多家外资机构表示,科创板的制度红利有助于中国资本市场国际化。
与现行A股主板、中小板、创业板IPO标准不同,科创板的最大亮点在于试点注册制。外资机构也注意到,相较此前,科创板的发行条件更加开放包容,在主体资格、上市标准、表决权差异安排等方面尊重经济实践选择和发展规律、回应市场需求、借鉴海外资本市场的成功经验,成为这次科创板最大的制度红利。
“科创板在上市要求方面较传统A股市场更为宽松,有助于处于发展早期但具有市场潜力的企业尽早获取融资,也有助于中外投资者增强对初创企业的投资信心,进而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国际律师事务所富而德合伙人沈育欣接受上证报记者采访时说。
普华永道中国审计部合伙人孙进也表示,科创板在制度设计上与原有板块建立了有效的隔离机制,为创新创业者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融资渠道,有助于创建一个透明、开放和充满活力的资本市场,助力更多的科技创新企业对接资本发展。
除上市条件更加宽松外,外资机构还注意到,科创板另一个特色是允许红筹架构的公司(也就是海外控股公司)在科创板上市。
“这对于之前仅允许中国企业上市的A股市场是一项重大突破,在拓宽上市公司接纳范围的同时,其对推动中国资本市场的国际化无疑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沈育欣说。
孙进也持相同观点,在她看来,科创板的开设是中国资本市场开放的重要步骤之一,有助于A股市场国际化。
外资机构预计,科创板的创设将推动今年下半年A股IPO市场的发展。
普华永道近期发布的报告预计,在科创板推出背景下,今年A股市场获得IPO企业的数量可能超过200家。其中,上交所IPO公司数量将达130家,融资额达1250亿元;深交所IPO公司数量将达70家,融资额将达550亿元。
“鉴于科创板推出在即,加上港交所去年已经改变的上市制度,我们认为,随着中国的新兴企业日渐成熟,科技企业将掀起下一波上市浪潮。”瑞信中国股票策略研究主管陈昌华说。
(来源:上海证券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