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政策丨青岛市“高端制造业+人工智能”攻势作战方案(2019—2022年)
- 2019-09-24 09:30:00
- 南山 转贴
- 3998
青岛市“高端制造业+人工智能”攻势作战方案(2019—2022年)
发布日期:2019-08-12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视察青岛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认真落实中央关于促进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决策部署,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推进“现代优势产业集群+人工智能”工作要求,组织实施好“高端制造业+人工智能”攻势,充分发挥人工智能的“头雁”效应,培育壮大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新动能,制定如下作战方案。
一、总体要求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办好一次会,搞活一座城”重要指示要求,按照省委“工作落实年”部署和市委十二届五次、六次全会要求,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为引领,坚持创新驱动、改革推动、融合带动,强化平台思维、生态思维,围绕一个目标、实施双向突破、放大三个坐标,力促高端制造业与人工智能融合共生,着力打造现代产业体系,提升高端制造业本质安全水平,构建智能经济生态,为建设开放、现代、活力、时尚的国际大都市提供有力产业支撑。
围绕创建国家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区目标,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深度融合,集中力量打赢人工智能赋能青岛制造“7+N”(新一代信息技术“振芯铸魂”、新能源汽车产业倍增、生物医药产业跨越赶超、高端智能家电创新引领、轨道交通装备加速领跑、智能制造装备迭代升级、船舶海工装备高端迈进等7个领域,以及纺织服装、食品饮料、高端化工等传统支柱产业智能提升领域)攻坚战。实施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关键技术、人工智能赋能制造业转型升级双向突破,加强前瞻布局,强化协同创新,推动跨界融合,加快培育构建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体系、智慧型先进制造业体系,赢得新一轮科技竞争主动权,抢占新一轮产业竞争制高点。放大三个坐标,立足山东,强化率先走在前列的使命担当,勇当全省推进“现代优势产业集群+人工智能”排头兵;面向全国,学深圳、赶深圳,创建“青岛模式”,争创全国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先导区;放眼世界,紧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前沿,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
经过四年攻坚,“高端制造业+人工智能”攻势取得明显成效,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体系与创新生态基本建立,高端制造业与人工智能加速融合,形成一批国内领先的标志性前沿技术成果和应用解决方案,集聚一批行业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到2022年,培育10个人工智能创新应用示范园区、10个省级以上制造业创新中心和10个特色创新型人工智能领军企业,打造5个全国领先的跨行业跨领域工业互联网平台、50个行业领先的智能互联工厂和500个特色鲜明的数字化车间,“7+N”重点领域骨干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提高20%以上,新产品研发周期缩短15%以上,能源利用率提高15%以上,运营成本降低10%以上,打造新一代信息技术、汽车、家电等千亿级产业链,新能源汽车、新型显示、生物医药等百亿级新兴产业集群,培育千亿级、百亿级品牌大企业,基本实现由“制造大市”向“制造强市”战略转型。
二、攻坚计划和任务
(一)新一代信息技术“振芯铸魂”攻坚战
1.攻坚目标
以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深度融合为主线,夯实人工智能、集成电路、5G通信、高端软件等软硬件基础,培育壮大数字经济,打造特色鲜明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新高地。
2.攻坚任务
(1)发力人工智能。加强计算机视听觉、深度学习、人机交互等关键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引进智能软硬件,促进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
(2)突破集成电路。以发展先进模拟集成电路、专用集成电路、半导体功率器件、光通信模组、传感器芯片等为重点,加快集成电路设计、封装测试、半导体材料和设备等全产业链发展。
(3)加速5G布局。深化与电信运营商战略合作,加快5G规模组网与商用步伐,推动新一代移动通信、下一代互联网核心设备和智能终端研发与产业化,打造5G应用与产业发展先行城市。
(4)发展高端软件。加快发展新型工业APP、工业操作系统、工业防火墙等高端工业软件与信息技术服务,加强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虚拟现实等信息技术在工业领域的应用,高水平创建中国软件特色名城。
(二)新能源汽车产业倍增攻坚战
1.攻坚目标
瞄准汽车产业轻量化、新能源化、智能网联化发展方向,在推进现有整车企业传统燃油车型提档升级基础上,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加大轻量化材料、高续航电池、智能车联网等关键技术攻关,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发展。力争到2022年,新能源汽车产量达到50万辆,实现营业收入约500亿元,带动汽车产业链产值在2018年基础上翻一番、突破2000亿元,打造先进新能源汽车生产基地。
2.攻坚任务
(1)布局整车项目。重点发展纯电动汽车,兼顾发展增程式电动汽车,加快布局氢燃料电池汽车,大力引进中高档新能源整车大项目,推进整车企业产能释放、车型升级。
(2)集聚关键配套。充分发挥整车企业的虹吸效应,精准引进关键配套,完善产业链条。
(3)突破智能网联。推动新能源汽车企业与车联网研发机构战略合作,引进核心部件,开发新一代人工智能、高精度定位及动态地图等应用技术,加快智能网联汽车研发和产业化步伐。
(4)提升研发能力。支持整车企业设立科技研发机构,提升本地研发能力。引进符合条件的高端研发机构、整车及零部件检测认证机构。鼓励产学研合作,加快自主创新成果产业化。
(三)生物医药产业跨越赶超攻坚战
1.攻坚目标
抢抓生命科学、生物技术与信息技术融合发展机遇,坚持仿创并举、引育共进的推进路径,力争到2022年,完成重点品规仿制药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推动一批新药和医疗器械获批上市,培育一批重点骨干企业,全市生物医药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0%以上,打造国内知名的海洋生物医药研产基地。
2.攻坚任务
(1)突破发展生物医药产业。实施“蓝色药库”开发计划,搭建智能超算海洋创新药物研发平台,加速海洋创新药物研产进程,做大生物功能制品、微生态药物、新型疫苗等优势产品规模,引进创新药,加速生物医药规模扩张。
(2)培育壮大医疗器械产业。巩固海洋生物医用材料领先优势,加快血液透析、彩色超声等诊疗设备市场推广,推进血管支架、人工角膜等产品产业化,引进医学影像设备、植入医疗器械等,做大医疗器械产业规模。
(3)加快布局精准医疗产业。建设医学人工智能研究院与健康大数据中心,开发智能手术机器人、高通量基因测序仪、计算机辅助手术系统、临床决策辅助系统等,推进人工智能物联网(AIoT)医械融合解决方案在临床诊断、影像识别、精准医疗、健康管理等领域广泛应用,促进生物医药与大健康产业协同发展。
(四)高端智能家电创新引领攻坚战
1.攻坚目标
引领家电产业高端化、智能化升级潮流,以发展智能家电、新型显示、智能家居为主线,推动家电产业高端迈进、智能升级,力争到2022年,高端智能家电产品占家电总产量的比例达到50%,建设全球高端智能家电研发制造基地。
2.攻坚任务
(1)做强智能家电。依托高端智能家电创新中心与工业互联网平台,开发高端智能家电产品,引进关键配套,培育高端智能家电产业集群。
(2)突破新型显示。实施超高清视频产业发展行动计划,突破超高清成像、高带宽实时传输、超高速存储、HDR显示兼容与动态适配等关键技术,引进新型显示、系统级芯片等关键项目,发展超高清视频制播设备、终端产品与内容制作。
(3)发展智能家居。推进海尔U+智慧生活、海信聚好联、澳柯玛智慧冷链等开放式智能家居大数据平台建设,链接硬件、软件、内容、服务等生态资源,打造行业领先的智能家居产业生态。
(五)轨道交通装备加速领跑攻坚战
1.攻坚目标
瞄准轨道交通装备标准化、谱系化、智能化发展方向,加快建设国家高速列车技术创新中心,巩固提升青岛轨道交通产业示范区领跑优势,力争到2022年,在国内承建10条以上无人驾驶城轨车辆应用示范线,全市轨道交通装备产业营业收入达到1100亿元,打造国际领先的轨道交通装备研发制造和集成服务基地。
2.攻坚任务
(1)提升整车制造。依托本地整车企业,开发自主驾驶的智能列车谱系化产品,加快高速磁悬浮列车等前沿新产品产业化,巩固中国标准高速动车组领先优势,扩大城市轻轨、地铁市场份额。
(2)补齐产业短板。力争补齐高铁牵引、制动、网络控制系统和新型复合材料车体等关键配套产业链,着力引进通号、运控、路网装备等地面设备制造厂商。
(3)拓展智能运维。搭建车网路一体化核心系统智能仿真平台,开发基于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的智能运维系统,拓展动车组高级维修、智能运维等增值业务,建设具有全过程、全生命周期的智能化示范线,提升轨道交通装备全系列产品的全生命周期集成服务能力。
(六)智能制造装备迭代升级攻坚战
1.攻坚目标
突出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导向,坚持自主研发与引进培育相结合,力争到2022年,新增首台(套)技术装备50个以上,智能制造装备产业营业收入达到400亿元,带动机械装备产业营业收入突破1500亿元,打造国内重要的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基地。
2.攻坚任务
(1)培育机器人与增材制造装备。依托青岛国际机器人产业园、3D智造云平台等载体,引进关键零部件及3D打印材料制造项目,培育壮大工业机器人、特殊作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以及高精度增材制造装备产业。
(2)开发智能仪器仪表与测控设备。依托行业骨干企业,开发智能化主控系统装置及特种专用仪表、海洋观测与环境监测仪器、工业在线测量分析仪器和自动控制系统装置,促进仪器仪表设备向微型化、多功能化和人工智能化方向升级。
(3)突破重大成套设备与短板装备。强化人工智能技术在机械装备“研发—工程化—产业化”创新链条中的应用,加快纺织机械、轮胎成套装备、工程机械等重大成套装备智能升级,突破高档数控加工中心、热冲压力成型生产线等重大短板装备,推动机械装备产品由数字化单机向智能化制造单元和成套设备转型。
(七)船舶海工装备高端迈进攻坚战
1.攻坚目标
瞄准大型、高端、深水、智能发展方向,推动船舶海工装备企业与研发机构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提升研发设计、总装建造、关键系统集成和设备自主配套能力,力争到2022年,船舶海工装备产业营业收入达到400亿元,智能化船舶与船舶智能化建造能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打造国内一流的船舶海工装备产业基地。
2.攻坚任务
(1)开发高技术船舶。在巩固超大型矿砂船建造优势基础上,重点开发超大型集装箱船、液化天然气船、豪华游船等高技术船舶,以及大中型工程船、高性能执法船、无人船等特种船舶。
(2)发展海洋工程装备。面向海洋油气、海水利用、海底矿产和极地资源领域,发展海洋油气开采、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海洋勘查、海港装卸、深远海渔业养殖等装备。
(3)突破关键配套和共性技术。聚焦船舶海工装备配套与技术短板,开发和引进船用大功率低速发动机、电力推进系统等关键配套,突破船舶数字化设计与智能建造、数值水池等关键共性技术,提升自主设计、系统集成、工程总包能力。
(八)传统支柱产业智能提升攻坚战
1.攻坚目标
以提升品牌价值、改善产品结构、提高智造水平、优化产业生态为核心,加快人工智能技术在研发设计、生产制造、运营管理各环节融合应用,推动纺织服装、食品饮料、石化化工等传统支柱产业智能改造、转型升级,向价值链中高端迈进,力争到2022年,培育一批个性化定制、协同制造、服务型制造试点示范企业,重点领域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达到60%、关键设备数控化率超过50%、骨干企业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普及率显著提高。
2.攻坚任务
(1)壮大纺织服装产业。加快研发、设计、制造和供应链管理柔性化、智能化改造,发展时装创意设计,培育高端时尚品牌,开发海藻纤维等新型纤维和高档面辅料、智能可穿戴服饰及海洋特种缆绳等高性能产业用纺织品,推广C2M个性化智能定制和D2M全球化批量定制,推进服装服饰品牌化、时尚化、定制化发展。
(2)提升食品饮料产业。加强人工智能技术在营养组学、品质监控、冷链物流等环节的应用,发展农副食品精深加工,开发海洋功能食品、营养保健食品和特医食品,巩固青岛啤酒的世界级品牌领军地位,做大崂山矿泉水、琅琊台白酒、即墨老酒、青食等地方特色品牌,提升食品饮料产业规模化、健康化、功能化水平。
(3)推动高端化工产业。加快先进高分子材料、碳纳米材料等新材料技术研发与产业化,促进新材料技术与人工智能、电子信息、高端装备等产业协同联动发展。深入实施化工产业安全生产转型升级专项行动,在橡胶轮胎、石油化工、精细化工等领域推广智能制造、智能监控等模块化解决方案,建设董家口、新河等智慧安全化工园区,发挥富氢资源优势,推动氢能产业链条式发展,促进化工产业绿色化、高端化、智慧化、集约化转型发展。
三、专项行动
围绕打赢“7+N”攻坚战,树立平台思维、生态思维,坚持市场化运作,实施协同创新、智能赋能、产业集聚、新一轮“青岛金花”培育、政策聚焦、基础设施升级、支撑保障等7个专项行动,纵向拉长产业链条,实现智能产业化多点突破,横向拓展产业宽度,推动产业智能化顺势崛起,加快构建智慧经济融合发展新格局。
(一)协同创新行动
1.推动企业内部基于价值链的协同创新。(1)鼓励企业整合内部创新资源,建设市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工业设计中心等,构建覆盖研发、设计、制造、营销等全价值链的协同创新体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2)鼓励高新技术企业开发首台(套)技术装备、首批次新材料等新产品以及新技术、新工艺,强化其在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人才汇聚、产业升级中的支撑作用。(3)鼓励行业领军企业参与人工智能领域国际、国家、行业标准制定(修订),强化关键核心技术知识产权战略储备,提升企业行业竞争力。
2.推动企业之间基于产业链的协同创新。(1)发挥大企业龙头作用,带动上下游中小企业通过专业分工、服务外包、订单生产等多种方式融入创新链,构建产业链协同创新体系。(2)发展服务型制造,引导企业在远程运维服务、供应链管理等环节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开展服务外包和业务协作,推动市场竞争逐步从企业个体竞争向产业链、供应链竞争转变。(3)鼓励领军企业与国内外投资、孵化机构建立垂直孵化生态系统,合作共建国际孵化器、国际创客实验室、海外孵化基地和离岸加速孵化基地。
3.推动行业之间基于产学研的协同创新。(1)搭建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等创新主体之间协同创新体系,促进创新主体跨领域、跨行业协同共创,形成创新资源集聚融合、共创共享的产业创新生态圈。(2)鼓励各类创新主体集中优势资源,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和产业技术研究院,搭建开源技术创新平台、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形成开放兼容的技术攻关体系。
(二)智能赋能行动
1.推进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1)加快工业互联网平台的功能建设与模式推广,打造海尔COSMOPlat、酷特云蓝等跨行业跨领域工业互联网平台,推动中小企业“上云入网”。(2)培育行业工业互联网平台,实现产业链上下游互联共享。(3)引进第三方工业互联网平台,健全完善大数据、虚拟仿真等共性技术服务体系。
2.推行新一代智能制造。(1)实施新一轮企业技术改造提升行动,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改造为主线,分行业领域选树典型,推进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建设与复制推广。(2)支持智能制造系统服务商联合装备制造和软件开发企业,推进关键技术装备、工业软件、工业互联网的集成应用。(3)引导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联合融资租赁等专业公司,为企业提供系统解决方案、项目融资、工程建设等一揽子集成服务。(4)鼓励龙头企业发挥自身技术优势,剥离智能制造服务业务,为配套企业提供智能制造解决方案,培育一批国内知名的系统服务商和方案提供商。
3.推广人工智能全景化应用。按照“以示范带应用、以应用带集成、以集成带动产业发展”路径,推动人工智能技术深度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1)大力发展智慧农业、智慧文旅、智慧康养、智慧教育、智慧金融等智慧产业。(2)创新智慧政务、智慧城管、智慧交通、智慧安防、智慧社区等智慧城市管理。(3)培育壮大共享经济、平台经济等“智能+”新业态新模式。
(三)产业集聚行动
1.强化产业链顶层设计。(1)充分发挥行业领军企业在产业链优化构造中的平台作用,系统整合优势资源,抢占产业发展制高点。(2)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瞄准央企、强企,开展产业链精准招商,推动更多本地配套企业纳入龙头企业供应链。(3)着眼未来产业,填补产业空白,加速布局一批新产业、新技术、新产品。
2.推动产业集聚区创建提升。实施市级重点产业集聚区创建提升三年行动计划,建立健全考核评价、择优激励、动态管理的竞争机制,引导各区(市)加快工业园区整合扩容提升,因地制宜、突出特色、错位发展,聚焦1至2个主导产业,拓展延伸产业链条,集聚创新要素资源,打造一批百亿级、千亿级先进制造业集群。
3.构建智慧型产业发展生态。(1)围绕人工智能产业链各重点环节、关键领域,布局建设一批人工智能创新应用示范园区,采取“管委会+公司”的市场化运营模式,打造人工智能集聚发展新高地。(2)支持面向产业集群的企业工业内网建设,运用智慧能源管控、云计算、边缘计算和机器学习等应用技术,建设一批产业集聚度高、智能化应用好、区域带动力强的智慧产业集群。
(四)新一轮“青岛金花”培育行动
1.实施品牌系列培育计划。(1)深入实施消费品工业“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专项行动,引导企业开展国际对标和品质对比,培育一批在国内外有较强竞争力的品牌产品。(2)加强品牌企业梯队建设,培育一批国际化领军品牌大企业、制造业单项冠军、行业“隐形冠军”和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面向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智能制造装备等新兴产业领域,培育一批“瞪羚”企业和“独角兽”企业,打造“青岛金花”新簇群。
2.建立品牌服务体系。(1)鼓励品牌中介组织与国际品牌机构、权威专业机构合作,建立市场化运作的品牌培育和服务平台。(2)举办“市长杯”工业设计大奖赛、工业设计周等活动,支持企业参加国内外知名工业设计大赛,增强企业工业设计能力,提升青岛制造的品牌附加值。(3)开展工业企业品牌培育管理体系标准宣传贯彻活动,指导企业建立完善的品牌培育管理体系。(4)选树企业管理先进典型,推广优秀企业管理创新成果,争创一批全国质量标杆。
3.搭建品牌宣传推广平台。(1)开展“品牌之都·工匠之城”主题宣传推广活动,利用主流媒体和新媒体平台,讲好品牌故事,弘扬“工匠精神”,扩大“青岛制造”品牌影响力。(2)深化与电商平台战略合作,举办“超级产地日”“电商青岛日”等活动,提升企业网络精准营销水平。(3)开展“青岛名牌神州行”系列活动,支持品牌企业统一形象标识,组团参加国内外各类展会,实施“引进来”“走出去”,帮助企业树品牌、拓市场。
(五)政策聚焦行动
1.坚持精准施策。(1)用足用好现有扶持政策。落实促进先进制造业加快发展、支持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等系列政策措施,扩大政策支持覆盖面。(2)制定出台精准产业政策。瞄准“双百千”培育目标,制定出台促进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集成电路等新兴产业发展以及支持企业并购整合等一揽子专项扶持政策,优化产业发展环境。(3)鼓励支持人工智能场景应用。对入选省“现代优势产业集群+人工智能”的试点示范项目,给予适当政策奖励,打造一批行业级、企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和人工智能场景应用示范项目。
2.推动产融合作。(1)大力发展产业基金。放大全球(青岛)创投风投大会效应,积极引进国内外产业基金,推动各类创投主体参与设立产业基金,投资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高端装备等产业领域。(2)加强金企对接,加大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融资支持力度。(3)加强产业金融创新。推动骨干企业设立财务公司,鼓励发展供应链金融、绿色金融;引导保险等社会资本通过股权投资、股债联动等方式,加大对制造业实体经济的支持。(4)支持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推动科技创新型企业在科创板上市融资,加强主板、中小板、创业板等上市企业梯队培育,促进上市公司并购重组和创新发展。
3.强化制度保障。(1)深化产业改革创新。持续推进“放管服”改革,优化项目审批流程,最大限度压缩审批周期;全面依规落实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抢抓汽车、船舶等领域进一步对外开放机遇,支持相关领域国际协同制造和高端业务开展。(2)推进“亩产效益”评价改革。深入实施“零增地”技改项目审批方式改革,逐步在全市开展工业企业分类综合评价,建立完善差别化的用地、用能、排放等资源要素市场化配置机制,将稀缺的资源要素向利用效率高、产出效益多的企业集中,通过正向激励和反向倒逼,提高工业企业“亩产效益”。(3)探索建立工业用地保护线制度。统筹规划产业发展空间,保持工业用地合理规模,研究建立工业用地“标准地”制度,推动项目建设提速。
(六)基础设施升级行动
1.建设新型信息基础设施。(1)加快5G、物联网、车联网等新型网络设施建设,推进5G商用和互联网协议第6版(IPv6)规模部署,提升网络接入能级。(2)支持海尔集团、中车四方等推进基于行业的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和公共递归解析节点建设,构建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
2.建设产业发展配套设施。(1)加快市级新能源汽车运行监测平台、特锐德智能充电云平台等建设,完善充电桩、加氢站等新能源汽车基础设施。(2)研究规划智能网联汽车测试道路,适时推进自动驾驶测试试验场建设。(3)规划建设高速磁悬浮列车试验线,在青岛地铁开展无人驾驶、智能运维等全生命周期示范应用。(4)建设海上综合试验场,打造功能齐全、设施完善、符合船舶海工装备多维度测试标准的综合性试验技术装备与体系。
3.提升智能化信息安全保障能力。(1)开展漏洞挖掘、安全测试、威胁预警、攻击检测、应急处置等工控安全技术攻关。(2)研发基于智能语音识别、图像识别等技术的信息安全产品和解决方案。(3)建设人工智能安防体系,构建人工智能安全监测预警机制。
(七)支撑保障行动
1.完善工作推进机制。(1)成立由市领导同志担任指挥长、有关部门主要负责同志担任队长的“高端制造业+人工智能”攻势指挥部及攻坚队,具体组织实施作战攻坚任务。(2)加强与国家级智库合作,组建专家咨询委员会,发挥第三方机构作用,为相关产业发展提供战略咨询支持。(3)面向新能源汽车、轨道交通装备、生物医药等重点领域,组建行业协会、产业联盟等行业组织,促进产业协同创新发展。
2.完善项目推进机制。(1)建立“双招双引”市、区(市)联动工作机制,按照“一个项目、一个团队”招商模式,推进项目早落地、早开工。(2)建立重大工业项目库,对入库项目实行动态调整、分类管理、跟踪服务,推进项目早投产、早达效。(3)面向人工智能技术应用领域,引进培育一批人工智能技术攻关、产品研发和融合应用示范项目,促进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
3.完善人才集聚机制。(1)积极引进大院大所,支持驻青院校开设人工智能相关专业学科,培养复合型专业人才。(2)鼓励采取项目合作、技术转移等方式,柔性引进人工智能领军人才和创新创业团队。(3)把企业家培养放到重要位置,加强企业家队伍梯队建设,培养新一代企业家。(4)鼓励职业院校与企业共建人才实训基地,培育大批高技术、高技能“蓝领”人才。
4.完善开放合作机制。(1)利用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地方经贸合作示范区、中德生态园等国际合作交流平台,建设国际产业合作园区,促进高端制造业、人工智能领域的国际技术交流与产业合作。(2)举办世界工业互联网大会、青岛国际软件融合创新博览会等国际化展会,搭建国际智能制造装备与软件信息技术交流合作平台。(3)加强宣传引导,总结各领域先进经验和先进模式,选树推广一批示范典型和标杆,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青岛特色经验模式。
附件:“高端制造业+人工智能”攻势指挥部及攻坚队成员名单
【附 件】
“高端制造业+人工智能”攻势指挥部及
攻坚队成员名单
由市委常委、副市长薛庆国同志担任“高端制造业+人工智能”攻势指挥长;指挥部下设攻坚队,负责统筹推进“7+N”攻坚战和7个专项行动。
队 长:姜 波 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局长
吕 鹏 市科技局局长
牵头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联系人:王法体,电话:85911159)
市科技局
(联系人:崔 嶙,电话:85911343)
参与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教育局、市公安局、市财政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城市管理局、市交通运输局、市农业农村局、市海洋发展局、市商务局、市文化和旅游局、市卫生健康委、市市场监管局、市医保局、市地方金融监管局、市大数据局、市民营经济局、市委网信办、市贸促会、市人才办,青岛地铁集团,市通信管理局,各区(市)、功能区
(文章来源:青岛政务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