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金融危机始末:泡沫的形成与破灭
- 2020-03-21 09:00:00
- 五月 转贴
- 3407
最初,没有人意识到仅占金融市场一隅的次贷问题会引起一场全球性的金融海啸。
时间拨回至2007年4月,美国次贷危机已经付出水面。但在最初,美国监管机构却没有足够的警惕。在那个月的一次公开演讲中,时任美国财政部长亨利·保尔森(Henry Paulson)表示,次贷问题已经“基本得到控制”。一个月后,美联储前主席本·伯南克(Ben Bernanke)在美联储会议上表示:“我们预期次贷市场将不会给其他经济领域或金融系统带来明显的溢出效应。”
但最终,这场次贷危机的雪球越滚越大,最终酿造了一场罕见的的全球金融海啸。
这场风暴是如何发生的?
起因:金融系统的缺陷
故事从2001年开始说起。
从90年代到这个时候,美国刚刚经历了历史上最长的经济扩张周期。然而,“911恐怖袭击事件”的发生,迅速冲击了美国投资者的热情。为了应付可能发生的通缩和衰退,美联储迅速出手,接连降息,终于挽回了美国经济的局面。
持续降低的利率刺激了人们的购房热情,从90年代开始升温的美国楼市开始不断创新高。
“美国经济的危险被一种史无前例的房市繁荣掩盖了,这种繁荣部分上是由低利率创造的,而正是这种低利率帮助我们从 20 世纪90 年代末的科技泡沫破裂和“9·11”袭击之后的低谷中走了出来。房市泡沫的源头是次级信贷的膨胀,信用等级较差(或者说“次级”)的借款人获得了更多的贷款,将房屋拥有率推高到了一个历史性的水平。”事后,在2008年担任美国财政部长的亨利·保尔森之后在自传《峭壁边缘》中回忆道。
需要指出的是,保尔森提到的次级(Subprime)信贷,是指一些贷款机构向信用程度较差和收入不高的借款人提供贷款。从90年代开始,美国次级贷款交易数据不断飙升。1994年,美国次级贷款放款额仅仅是350亿美元(低于美国总贷款额的5%),而2005年达到惊人的6250亿美元(占美国总贷款额的20%),11年几乎翻了18倍。
美国经济学家艾伦·布林德(Alan Blinder)在解读2008年金融危机的著作——《当音乐停止之后》中提出,“这种爆发式的增长有两种可能的解释:要么是大量有信誉的次贷借款人突然凭空出现,要么是发放贷款的标准急剧下降。你说是哪一种呢?”
如果仅仅是次贷问题,还不至于后果如此严重。但美国金融机构将这些次级贷款打包成证券产品在市场上兜售,使得这一问题的风险被无限放大。2008年担任纽约联储主席、后来担任美国财政部长的蒂莫西·盖特纳在自传《压力测试》中指出,“次级贷款交易的中心是加利福尼亚、佛罗里达和其它一些所谓的沙漠洲,纽约虽然不是次级贷款交易的中心,但次贷业务的重心,即刺激贷款打包成证券出售给投资者却发生于此地。”
在美国五大投行的牵头下,包括美国政府赞助企业“两房”——房地美(Freddie Mac)和房利美(Fannie Mae)、以及无数金融机构均加入到这场狂欢中来。艾伦·布林德教授在著作中表示,银行在次级贷款和其他抵押贷款方面的不规范操作,金融机构将这些不良抵押贷款打包而成的、缺乏监管的证券和衍生品,加上数据评级机构给予了上述产品名不副实的过高评级,使得这些问题资产摇身一变成为市场新宠。
然而,加息周期的到来捅破了泡沫的逻辑。从2004年6月30日起,美联储开始加息,到了2006年6月,美联储基金利率已达到5.25%(直到2007年8月一直保持不变)。这意味着,许多次贷借款人再也无法承受更高的利息和利率,这些人开始拖欠贷款。
到了 2006 年第四季度,美国楼市开始回落。美国次级房贷的违约率直线上升,引发了一波丧失抵押房屋赎回权的大潮,也令次贷放贷人损失惨重。最终,这场危机直接席卷主要底层资产是这些次级贷款的华尔街。
正如著名投资人 乔治·索罗斯(George Soros)当时指出的那样:“当前金融危机的显着特征是,它并非是由石油输出国组织提高油价等外部冲击引起的,而是由金融系统本身引起的。”
危机:席卷全球的金融海啸
“总的来说,我们美国人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一点一点地搭建起了一座脆弱的金融空中
楼阁,直到2007年金融危机爆发。”艾伦·布林德教授在《当音乐停止之后》中表示。
2007年2月7日,世界第三大银行 汇丰银行(HSBC)宣布为其持有的美国次贷产品计提106亿美元的坏账准备。同日,美国第二大次贷放贷机构新世纪金融公司(New Century Financial)宣布2006年第四季度预计出现亏损。2007年4月2日,该公司倒闭。两星期之后,美国最大的储蓄贷款银行华盛顿互惠银行(Washington Mutual)承认,它的2170亿美元的贷款资产中有95%是次级贷款。
在2007年2月和2007年3月期间,超过25家次级抵押贷款公司陆续申请破产。
2007年8月,美国第五大投行贝尔斯登(Bear Stearns)宣布旗下两只对冲基金倒闭。随后,贝尔斯登、花旗、美林证券、摩根大通、瑞银等相继爆出巨额亏损。
2008年3月,贝尔斯登因流动性不足和资产损失被摩根大通收购。值得强调的是,这笔交易是美联储从中协调,并提供了巨额并购融资后促成的。但在一向奉行“自由经济市场”的美国,这一做法在当时备受批评和争议,认为政府不应该用纳税人的钱去干预市场行为。这也为后来美联储眼睁睁看着美国第四大投行雷曼兄弟倒闭,却没有兜底埋下了伏笔。
美联储开始大幅下调贴现率和资金利率,但各方面的坏消息还是不断涌入。
2008年7月中旬,美国房地产抵押贷款巨头“两房”——房地美和房利美遭受700亿美元巨额亏损。在巅峰时期,这两大抵押贷款巨头持有或者担保了市场总美国抵押贷款市场55%的资产。美国财政部长的亨利·保尔森清晰地认识到,“两房”绝对不能倒下。在诸多争议下,保尔森“忍辱负重”地请求国会授权财政部接管这两家公司。
但多米诺效应仍然在发酵。持有大量次贷资产美国、第四大投行的雷曼兄弟一步步走向倒闭。
2008年9月12日,美联储主席伯南克、纽约联储主席盖特纳、美国财政部部长保尔森、证券交易委员会主席考克斯召集花旗集团、摩根大通、摩根士丹利、 高盛、美林证券的高层连续3天开会,商讨如何拯救雷曼兄弟。值得一提的是,这些机构同时是雷曼兄弟的债权人。
《大而不倒》书中记载了详细的谈判细节,保尔森非常直白地对在场人员称:“别指望政府拨款,解决问题的主角是你们。”这是由于,经历了贝尔斯登事件后,在没有国会的支持下,美联储已经无力再拨款。但参与谈判的机构同样当时已经岌岌可危,在政府明确不会为此提供注资之后,一场激烈的谈判最终走向失败。
2008年9月15日,雷曼兄弟提交了破产申请,成为美国历史上涉及资产数额最大的企业破产案,其引起的震荡迅速以千钧之力横扫华尔街。
全球最大保险机构美国国际集团(AIG)首当其冲。雷曼兄弟破产当日,三大评级公司集体调降AIG信用评级,股价当日暴跌60%。AIG承担的风险名义余额高达2.7万亿美元,交易对手纷纷要求其进行履约或追加抵质押物,局面走向失控。AIG影响力特殊,《大而不倒》中提到,“保尔森和伯南克都清楚,美国国际集团实际上已成为了全球金融系统的枢纽。”
紧急关头,本·伯南克依据《联邦储备法》第13条第3款,宣布授权纽约联邦储备银行正式接管AIG,向AIG紧急发放850亿美元贷款,这一金额在几天后扩大到1820亿美元。
美国前五大投行当时仅存的两家——摩根士丹利和高盛情况也在迅速恶化,两家投行现金开始大量流出。仅摩根士丹利流动资金便在一周之内从1300亿美元下降到550亿美元。紧急时刻,9月21日,美联储批准摩根士丹利和高盛成为银行控股公司。转变身份后,高盛和摩根士丹利能够设立商业银行分支机构吸收存款,并享有从美联储获得紧急贷款的权利。
但颓势依然不断扩大。在金融领域,美国短期融资市场几乎停滞,银行捂住资金,不愿放贷,货币市场基金的撤资速度不断加快。
2008年9月下旬,总部位于西雅图的华盛顿互惠银行被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接管,成为美国有史以来倒闭的规模最大的银行。
时任纽约联储主席的蒂莫西·盖特纳在自传《压力测试》中回忆,到了2008年12月,美国失业率已经攀升至7.3%,因为企业正在裁员和收缩投资,为前面更艰难的时刻做准备。继锋利图像公司(Sharper Image)、床上用品零售商Linens’n Things,以及其它为人熟知的零售商申请破产后,电器零售商电路城(Circuit City)也申请破产了。制造企业如波音、卡特彼勒和辉瑞宣布大规模裁员。
这场危机最终也酿成了一场全球性的经济危机。全球股市均经历了重挫,世界多个国家面临严重的金融危机,全球经济陷入衰退。
复苏:艰难的救赎
“即便我们用尽一切可用的资源,也挽不回金融体系的颓势,亏损继续扩大,资本日益短缺,市场信心蒸发,这些在雷曼兄弟倒闭之后一直存在。前几年美国遭遇了好几次严重的飓风,雷曼兄弟倒闭的那个周末,我觉得一连串的飓风扑向了海岸,只不过这些飓风的名字不是卡特里娜,丽塔或古斯塔夫,而是叫做美国国际集团、美林、摩根士丹利、高盛、华盛顿互惠银行、美联银行、美国银行、 花旗银行等等。”时任美联储主席本·伯南克在自传《行动的勇气》中回忆道。
本·伯南克在书中说,“就像我在雷曼兄弟倒闭的那个周末所说的那样,我们不要再欺骗自己了:是时候求助于国会了。如果说在不用纳税人的钱和缺乏政治支持的情况下就能应对这么严重的危机,那么历史上根本找不到这样的先例。”
本·伯南克找到了时任财政部长亨利·保尔森讨论方案,两人随后找到了时任美国总统布什,力劝其支持他们实施对美国金融系统采取激进的、前所未有的干预措施。然后,两人向国会汇报了当时面临的金融危机。
好在这时候,美国国会终于真正看清了这场金融危机的杀伤力。
2008年10日,美国通过《紧急经济稳定法案》。其中,法案包括了金额高达7000亿美元的TARP计划(坏账购买计划),这等于并且授予美国财政部几乎完全的自由裁量权。
紧接着,保尔森开始紧急强制向美国各大银行注资,并为花旗集团和美国银行提供资产担保,减少丧失抵押品赎回权,以及救助汽车产业等等。
时任纽约联储主席蒂莫西·盖特纳后来在《压力测试》中回忆,在通知9家银行接受注资的会议上,他与本·伯南克几乎是在执行“近80年来政府对经济最激进的干预”。当一家银行高层提出质疑——“为什么要接受注资”时,他严厉地回复说:“因为你并没有你想象中那么资本充裕。”最终,会议结束后,这些华尔街的巨头们乖乖地接受注资。
11月,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DIC)启动临时流动性担保计划(Temporary Liquidity Guarantee
Program,TLGP),提高了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流动性。
紧接着,美联储史无前例地先后出台了四轮量化宽松政策,通过购买大量的资产支持证券、出售国债,为市场注入流动性。
此外,美联储还推出了其他由政府作为最后担保人的融资工具,如“一级交易商信贷工具(Primary Dealer CreditFacility, PDCF)”、“定期证券借贷工具(Term SecuritiesLending Facility, TSLF)”等。
2009年,奥巴马上任后,国会通过了7870亿美元的《复苏法案》,出台了全面的经济刺激计划。
与此同时,美联储经过多次降息后,将利率降至接近于零的水平,并一直维持不变。与此同时,美联储与其它国家央行加强合作,为其它国家注入流动性。
金融危机终于在2009年3月之后逐渐停息。2009年三季度起,美国经济便开始复苏, GDP增速终于转正。
然而,这场危机带来的余波,至今依然久久未尽。
(来源: 网易清流工作室; 作者|梁耀丹 主编|赵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