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企资金周转困局:应收账款融资只是“杯水车薪”

2019-03-15 10:35:00
都灵彩虹
转贴
3339

“药品零差价”“两票制”等医改政策不断推进,在促进医药流通企业市场集中度提升的同时,让医药制造企业应收账款占用问题逐渐突显。

“医保、医院和药品生产经销企业之间其实是‘三角债’的关系,医保不能及时给医院钱,医院无法及时给药品经销企业货款,药品经销企业也就无法给药品生产企业货款。”一名医药行业从业者告诉健康界,“两票制下,药品生产企业需自己讨要货款,甚至是垫付货款,回款周期会拉长”。

健康界在梳理2017年A股上市制药企业应收账款时发现,“医院从药品交货验收合格到付款的时间不得超过30天”的政策落地遇阻,在医药商业赊销的销售模式中,医院给企业的回款周期通常是3个月,有的甚至长达半年乃至一年。

回款压力大,多家药企受影响

“医院回款周期长的问题其实一直存在,只不过‘两票制’政策出来后医院财务核销等压力增大,再加上医保控费,医保资金到位不及时等,所以导致问题日益突出。”普华永道中国医疗健康行业管理咨询合伙人邢立萍告诉健康界。

从应收账款的角度来看,2017年“药品零加成”政策在公立医疗机构全面推行,医院的收入来源大幅减少,作为产业链中较弱势的一方,药品供应商不得不承担应收账款账期进一步拉长的结果;从应付账款的角度来看,福建等省份出台政策,生产企业在同一地区的所有品种只能由一家配送企业配送,因此上游竞争更为激烈,优势品种的生产厂商议价能力增强,应付账款账期不断被压缩。应收端账期的增长和应付端账期的缩短大大增加了流通企业的垫资压力,药企就此陷入资金周转困境。

事实上,为应对“两票制”,很多上市制药公司在主动调整销售模式或营销策略,同时又大幅增加销售费用。

以陇神戎发为例,2017年持续加大营销网络建设,积极进行市场推广,销售费用同比增长超过八成,但效果并不明显:中成药销售量基本与上年持平,收入不升反降,费用大幅增长直接导致利润下降;与此同时,研发费用从2015年的1019万元持续下降至2017年的614万元,公司收入占比仅为2%左右,远低于行业平均水平。2015年末、2016年末和2017年末,陇神戎发应收账款余额分别为9073.71万元、13589.35万元和15778.64万元,占同期流动资产的比例分别为31.62%、44.34%和60.27%,公司应收账款占流动资产的比例逐年上升。

在卫信康的信息披露中,两票制政策实施前,公司销售主要采取先款后货的结算方式,应收账款较小;两票制政策实施后,合作方根据公司的订单按指定的价格、数量将生产的合作产品销售并发货至指定的药品配送企业,因药品配送企业应收账款账期一般3个月,合作方向公司付款周期相应延长,报告期内公司应收账款增加,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有所降低。

西藏药业也在年报中表示,公司应收账款期末较期初增加2.74亿元,增长445.92%,主要原因之一是“本期基于两票制的推进,公司产品的回款结算方式发生变化,配送商的结算由现款现货变为账期结算,导致应收账款增加。”

截至2017年12月31日,天士力合并应收账款账面余额69.10亿元,坏账准备1.62亿元,账面价值67.48亿元,占2017年度合并营业收入的41.93%,占2017年末资产总额的31.34%。据悉,天士力的客户主要是国内大型医药经销公司或医院、连锁药房等终端客户,应收账款主要是公司医药商业拓展医院终端销售业务,销售货款的回款期加长所致。

“不仅是药企,医疗设备企业应收账款周期也非常长,有的是验收之后付尾款,有的是一年之后付尾款,尾款一般还要留百分之十。近两年政府‘集中招标采购'‘价格透明'等对代理商影响很大,比如去年卖一台大型超声设备就远不如前两年利润高。医院拖欠设备代理商应收账款问题还是挺严重的。”《中国医学装备》杂志社社长助理、筑医台装备CEO陆璐向健康界表示,医疗设备企业也一直深陷应收账款周期长困局。

医药企业“自救”:应收账款融资

随着医改不断深入,医药商业市场竞争愈发激烈,赊销作为医药企业采取的主要经营方式,大量应收账款直接影响企业资金周转,企业不得不向银行借款,导致财务费用增加,降低企业利润率。

事实上,政府在一直鼓励“应收账款融资”金融创新。这一点对于医药企业探索运用多元化金融工具,改善资金流动性大有裨益。

2016年2月16日,央行、发改委、工信部等八部委联合印发《关于金融支持工业稳增长调结构增效益的若干意见》,明确未来将“大力发展应收账款融资”;2016年10月10日,国务院发布《关于积极稳妥降低企业杠杆率的意见》,提出有序开展企业资产证券化,按照“真实出售、破产隔离”原则,积极开展以企业应收账款、租赁债权等财产权利和基础设施、商业物业等不动产财产或财产权益为基础资产的资产证券化业务。

2018年5月9日,国家发改委官网发布《关于做好2018年降成本重点工作的通知》(发改运行[2018]634号),提出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推进降成本工作,针对持续降低税费负担,合理降低融资成本的目标,进一步明确“在风险可控、商业可持续原则下,引导金融机构积极开发符合企业需求特点的流动资金贷款产品,鼓励有条件的依法合规开展‘应收账款融资'及‘年审制'等合理金融创新。”

业内人士指出,应收账款金融化、证券化在医药流通领域的创新落地,有利于规范透明债权债务关系,同时还可将存在于医药制造到流通链条之内的风险,转移到医药行业之外,从而缓解医药行业内部潜在经营压力,降低医疗行业整体运行成本。

随着医药商业应收账款体量的日趋扩大,加上上市公司再融资政策的收紧,为应对医药商业资本寒冬,越来越多的医药商业企业开始借助应收账款融资谋求资本渠道多元化,以期更高效利用资金,尽可能减少资金占用,加强应收账款管理,优化应收账款管理体系。

从2017年部分药企来看,国药、华润、上药等都在进行应收账款融资。

2017年4月,国药一致发布公告,宣布与国药控股(中国)融资租赁有限公司开展应收账款保理业务,国药一致在应收账款管理方面,计划在2017年增加使用应收账款保理融资品种。

2017年5月,“华润医药商业集团应收账款一期资产支持专项计划”正式设立,该项目以华润医药商业集团有限公司作为原始权益人,基于对三级医院应收账款债权而设立,专项计划初始资产池涉及原始权益人对81个买受人的84225笔应收账款,发行规模为20.97亿元,期限1.5年,实现集团层面应收账款出表。

2017年6月,上海医药与上实融资租赁有限公司、上海申通地铁股份有限公司、上实商业保理有限公司签订《增资协议》,决定共同增资入股保理公司。

2017年8月,瑞康医药发布公告,拟发行首期资产支持证券,其拟将公司及特定下属子公司持有的不超过15亿元的应收账款作为基础资产,由兴证资管通过设立资产支持专项计划受让该等基础资产,发行首期资产支持证券。

“‘应收账款融资'本质上属于供应链金融,这个是一直有的,外界愿意参与进来把账款问题解决了,与此同时,医院也要从管理、运营、以及技术上提高效率,医保从支付端进行支付制度改革。”在邢立萍看来,三方协同主要的牵头方在于医保,"医保资金不能及时给到医院,医院就没有钱给药企,医保是主要‘推手’,支付制度改革很重要。”

正如邢立萍所说,应收账款问题是系统性工程,医院、药企和医保之间如何打好“组合拳”,减轻药企应收账款压力、改变公立医院“老赖”现状、落实医保控费政策,确实值得深思。

来源:健康界  作者:乔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