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链金融最大问题:信息孤岛+金融牌照+传统金融认识不深+法律不健全

2019-05-20 15:15:00
都灵彩虹
转贴
2888

抵押物“卡脖子”、信息不对称、专利技术不多、银行盈利压力大……这些中小企业、民营企业融资过程中的天然“劣势”,有望在供应链金融面前迎刃而解。

     5月18日至5月19日,在2019中国供应链高峰论坛上,谈到供应链金融如何为银行扶持民营小微企业时,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委员周延礼,中国银行原副行长王永利,中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王军、 中国银行前行长、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区块链工作组组长李礼辉、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副院长董希淼等专家表达了自己的看法。

       王军表示,全社会非常关注也采取各种措施支持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在金融机构看来,融资难融资贵背后反映的是小微企业征信难,征信贵。根本问题就是数据鸿沟的广泛存在,金融机构希望获得的一些有价值的数据无法很顺畅,低成本得到。

什么是供应链金融?

       通俗地说,供应链金融是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围绕核心企业,管理上下游中小企业的资金流和物流,并把单个企业的不可控风险转变为供应链企业整体的可控风险,通过立体获取各类信息,将风险控制在最低的金融服务。再简单做个比喻,中小企业、民营企业贷不到款,而这些中小微企业不是孤立存在于社会的——它们作为核心企业的上下游企业,可以与核心企业“绑定”贷款,获得银行的信贷支持。

       中国银行原副行长王永利表示,供应链本身是一个信息流,实物流、资金流的融合体。从技术上来讲可以上升到互联网概念,就是信息互联网,实物互联网、价值互联网将会融合。随着链条的延伸,三流整合得越好,整个供应链运作的效率越好。供应链是社会发展必然产物,未来只要有分工合作就有供应链,就会有供应链金融等一系列整合。

      银行对中小企业的信息知之甚少,无法贷款,怎么办?小微企业、民营企业管理不规范,部分财务报表数据不全面,给银行信贷审批带来麻烦。小微企业融资难“卡脖子”的是抵押品的问题。

       周延礼认为,供应链金融服务即可纾困小微企业融资,也可为企业数字信用打通普惠通道。而供应链金融可依托供应链内核心企业的信用,打破以往依赖不动产抵押,可依据流动资产提供担保融资,解决了供应链内小微企业融资问题,成为近年来广为推崇的金融服务小微的方式之一。目前,我国供应链金融服务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金融机构与企业合作效率还比较低,主要是 信用信息不透明。尽管供应链金融已发展多年,但是金融机构针对小微企业的供应链金融产品仍颇为有限。随着国家的鼓励性政策陆续出台,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将供应链融资视为服务小微企业的新探索,积极开展等多种形式的供应链金融创新业务。通过金融科技赋能,打破信息不对称,打造数字信用,为供应链中的小微企业提供高效、低成本、风险可控的普惠金融服务。

一是金融科技赋能有利于数字信用打通最后关口。风险管理是金融的职责。传统供应链金融以核心企业为中心,辐射范围有限、深度不足,一旦核心企业信用出现问题,会加大整个风险。众多新金融机构正通过金融科技赋能,将企业数字转化为信用资产,以克服传统供应链金融存在的弊端,打通普惠融资最后难关。

二是供应链金融拥有较好的风控手段。供应链金融创新,改变了企业授信方式,运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发展数据化供应链金融,将传统的企业主体信用转换为数据信用,提升供应链金融的风控能力,降低业务综合成本,彻底破解中小企业抵押物不足的融资难题。

三是供应链金融获取的公开数据,可判断用户特征。将数据信息转化为可做风险评估分析与定价的数字信用,这是供应链金融创新的关键。

四是供应链金融利用大数据可研发风控系统。通过做小微企业或经营者的经营状况画像,形成立体化的风控体系,解决了风控难题。

五是供应链金融可运用金融科技连接数据信息。实现信用信息在线共享,形成实质的信任信息流通,为供应链管理上下游中小微企业提供高效便捷的融资渠道和便利。

六是供应链金融共享信用可改进服务方式。降低链条上供应商的融资成本,提高供应链链条的上下游企业生产效率和产品竞争力。

七是供应链金融可借助区块链的分布式账本技术 有利于解决供应链金融业务中的信息孤岛问题,风控系统可对产业供应链中交易方式和参与方的行为进行约束,对相关的交易数据进行整合,形成线上的合同、支付、单证等完整记录,以证实贸易行为的真实性,提供丰富可信的贸易场景。区块链不可篡改和数据可追溯的技术特质,可以解决多级供应商的信用问题。

       王军认为,在供应链各个环节中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数据鸿沟或者信息孤岛,有一些政府部门掌握很有价值数据,但是出于种种原因或者工作意识没有到位,共享没有到位;有一些核心企业也掌握核心数据,因为担心怕泄密,影响竞争优势发挥等等,也不愿意拿出来分享。所以当前普遍存在的问题是没有把数据作为财富,没有充分挖掘它的价值,造成了大量有价值的数据的浪费。

      谈到如何填平数据鸿沟,促进供应链金融更好地服务于银行和民营企业,王军认为, 新的技术带来了新的机会。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5G等新技术的应用,可以使我们从数据的采集、挖掘、传输到分析都提高效率,降低成本。过去提到供应链常常讲资金流、物流、信息流。现在可以把信息流看成数据流。金融机构等对物流、资金流重视都是比较高的,但是恰恰在信息流或者数据流方面,过去由于技术手段不足或技术储备不足,导致我们对于数据富矿挖掘不够,所以我觉得数据鸿沟的存在本身从另外一个角度讲意味着数据红利,数据财富,只要我们广泛应用现在新技术,填平数据鸿沟,将收获数据的红利。

供应链金融如何发展?

周延礼对做好供应链金融服务工作有几方面建议:

一是充分意识到供应链金融对实体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在加强监管的同时提供政策支持,对开展供应链金融的金融机构、供应链核心企业、物流企业等参与主体给予税收优惠和财政支持,将供应链金融发展上升为重要发展战略。

二是鼓励商业银行与供应链核心企业合作。从国际实践看,国外银行一般是从核心企业出发,向其供应链成员提供融资服务;而国内一般都是从民营企业和小微企业出发,将存货作为不动产之外可以抵押的资产,开展存货质押融资业务。这种业务仅仅是抵质押物的范围拓展,并没有真正从供应链的角度去开展业务。对此,要制定支持政策,鼓励商业银行设立供应链金融专营机构等特色分支机构,扩展金融支持的广度和深度。

三是设立供应链金融类投资基金。加大对供应链核心企业等供应链金融服务机构的投资力度,增强其资本实力,为开展供应链金融提供坚实的资本基础。

四是建立供应链金融公共服务平台,实现参与各方信息共享。运用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连接金融机构、核心企业、中小微企业、第三方物流等参与主体数据信息,实现信用信息在线共享、产品在线服务、非标资产在线交易、政策发布及非现场监管等公共服务功能。支持各参与主体通过供应链金融公共服务平台与国家应收账款融资服务平台、征信系统等国家级基础设施平台实现对接。

五是成立供应链金融行业协会。制定规范标准,目前供应链金融平台仍在各自为战,存在标准不一等问题。明确行业标准和业务规范,发布行业自律准则,形成行业统一惯例,并制定数据采集、指标口径、仓储物流管理体系、交易单证流转体系等行业标准,打破不同供应链金融平台间壁垒。

六是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为供应链金融提供法律保障。供应链金融业务往往涉及多方主体重大利益,包含质权所有权的原始分配和质权所有权流动带来的再分配,容易引发所有权纠纷。相比国外,中国《担保法》和《合同法》中有关供应链金融的相关条款并不完善,抵押权、担保物权等法律概念的界定与纠纷处理还不明晰。应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各方权利义务。

     中国银行前行长、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区块链工作组组长李礼辉也认为, 信用形成的传统模式有明显的局限性,在过去的供应链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区块链建立了一种‘技术背书’的信任机制,节约信用形成所需的时间和成本。

      不过,李礼辉也直言,区块链技术如要在规模化的商业应用领域形成颠覆性竞争优势,就要提高数据处理的速度和品质,既要满足高频次交易需求,也要达到高可靠性、高安全性标准。 他指出,在区块链技术领域,目前的底层技术攻关集中在五个方面:

一是隐私保护技术。 在区块链共识机制下,如何有效屏蔽敏感信息,提高组合环签名、零知识证明、同态加密等密码学技术的性能和效率。

二是真实性监督机制。 如何保证上链前数据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在将区块链技术用于各类资产溯源时,真正形成闭环,避免信息失真,防止投机。

三是区块链智能合约技术。 如何避免智能合约的技术漏洞,同时实现可控的业务逻辑修正和合约升级。

四是密钥技术。 密钥安全是区块链可信的基石,在私钥唯一性的技术结构中,如何有效防止私钥被窃取或恶意删除,并且能够对私钥丢失、被窃予以补救。

五是区块链架构。 在规模化的商业应用中,区块链技术平台不可能独树成林,必须与现有信息技术平台链接。区块链架构如何实现与相关信息技术系统的无缝链接,并且达到可靠性、持续性要求。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副院长董希淼也指出了目前供应链金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金融机构想打造自己的供应链金融生态圈,核心企业掌握了很多数据,在整个供应链生态里面谈判能力很强,供应链金融数据会有私有化、单边化、封闭化趋向。 董希淼指出:

第一个痛点是金融机构对产业、对供应链上的企业认识不够深,开展业务也受影响。

第二个痛点是普遍存在的数据鸿沟、信息孤岛。 特别是核心企业数据单边化、私有化、封闭化。

第三个是金融资质牌照的问题 参与供应链金融的主体很多,有些并没有从事金融业务的牌照,很多P2P平台也说自己做供应链金融,这也产生了乱象。

第四是缺乏标准和制度的归制 国际上对供应链金融标准有定义的,但是中国理解的供应链金融相差太大了,对供应链金融的定义和共识仅限于学术研究范围,还没有制度安排。

     基于这些痛点,董希淼提出了一个解决方案,“ 建立多主体、专业分工基础上的协同供应链金融网络

      为促进供应链金融发展,王军建议:

一是相关各方应该秉承融合供应的态度来建立生态圈或者共同体;

二是政府部门和核心企业应该以更加开放的姿态让数据链接供应链;

三是供应链上的企业,无论是核心企业还是小微企业要更加完善优化各自数据体系;

四是银行等金融机构需要从产品、服务和组织形式等进行创新、突破,如探索数据质押的融资模式,供应链金融ABS产品模式,包括像金融科技在供应链当中的应用和监管等等。

(来源:腾讯新闻   界面新闻   经济日报 记者:周琳 责编:胡达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