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大供应链金融风险点,七步构建“防火墙”!
- 2019-10-14 09:09:00
- 杨舸 转贴
- 3361
供应链金融是个时髦的话题,尤其是我们这些做核心企业保理服务的,言语间如果不谈谈供应链金融都会让人觉得太 low ,跟不上形势。其实追本溯源看,供应链金融并不是一个新生事物,从最早的贸易融资,到产业互联网,到企业数字化,再到现在的供应链金融,只是随着时代的演变用不同的时髦词来命名而已,要知道中国人创造新名词的能力要远远大于创新的能力。所以我们要追究的不是这个事物叫什么名字,而是这个事物的内涵及外延是什么。
谈供应链金融就不得不谈供应链,这个显而易见,供应链是随着全球化分工而产生的,当一个企业的产供销能力需要分散到一个链条来承接后,就会导致生产效率的提高及沟通成本的增加两个显象。之前的生产是纵向一体化,能自己做的都自己做,典型的例子是福特造汽车,从最上游的铁矿石开采到最终端的汽车销售全由自己搞定,而现在的供应链是将这个流程切分成 N 个环节,由各个环节完成自己的部分,而其中一家企业由于掌握了品牌及核心技术,就成为了这个链条上的核心企业。
所以从这一点上我们可以看出,供应链的本质是“链”,要把链条当成一个整体来看,也就是所谓的基本面。“现在的竞争已不是公司与公司之间的竞争,而是链条与链条之间的竞争”,归根结底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因为一个产品的产供销已不是一家公司可以完成的,而是整个链条协同作用的结果。所以尽管对于供应链管理的描述众说纷纭,各有各的精彩,最终的本质还是落在了提高核心生产效率 + 降低综合成本以提高单位产品利润率的这样小学生都能明白的简单数学题上。
啰里啰唆说了一堆,核心意思就是大家要把供应链当成一个整体来看,而这个链条上的核心企业就是最有话语权的那个,也是大家最想借用它信用的那个。而什么决定了核心企业的话语权呢?体现为最为直观的现象就是你的产品受欢迎程度及单位产品利润率。如果你的产品(长期)既供不应求,又利润超高,你的链条就能碾压其他链条,实现长久的成功。
(一)最根本的风控手段是对链条基本面的判断
所以,供应链金融最根本的风险控制手段就是对链条基本面的判断,或者说对产品竞争力的判断。没有终端产品的持续盈利能力,整个链条就会失去造血功能。而金融与产业是零和游戏,如果整个链条创造的利润不足以支撑利息,最终就是一个崩盘的结局。做出(根本的风控手段是对基本面的判断)这个结论的隐含前提是我们站在一个很长的时间轴上来看。当然,在崩盘之前是会有阶段性机会的,只是对你的观察力与判断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这只是权宜之计,不是我所提倡的。
(二)最重要的风控手段是找到真正的核心企业
重点说一下核心企业,我认为一个链条上真正具有核心企业身份的企业不会多,如果你的产品在销售端没有一定的竞争力,说自己是核心企业有点勉为其难。很多人将核心企业的概念和规模企业的概念混淆了,认为规模大就是核心,我并不这样认为。前面说过了,只有在链条上掌握品牌及核心技术才具备当核心企业的资格,而掌握品牌及核心技术的直接体现就是产品竞争力,规模大并不是考核维度之一。而如果只是因为国内大部分产品处于买方市场,而使规模企业在采购时体现出的强势地位就认为他是核心企业,会陷入一叶障目的困境。只有你找到真正的核心企业,发现它的需求,服务好它,才有将它的信用转移到链条其他环节的底气。
(三)最终的风控手段都落在操作环节
在判断链条基本面不出问题的大前提下,才会有后续的具体风控手段,即如何防控链条各个环节中产生的信用风险、法律风险及操作风险等。谈到链条各个环节,我觉得供应链金融就是围绕着从交易到结算的各个环节,通过盘活某个或某几个环节上的沉淀信用来进行融资的一个活动,所以掌握这三个关键词:交易、结算、融资,便掌握了供应链金融的精髓,任何供应链金融活动都是这三个关键词之间排列组合的结果。而既然是盘活沉淀信用,无非是几种方式: 1 )转移核心企业的信用; 2 )借用货物的信用; 3 )通过高频交易数据创设信用,而无论是哪种方式,都涉及大量的法律安排及人工操作,尤其是保理业务,典型的以大量操作来实现信用从核心企业向上下游的转移,从而建立防火墙。虽然现在的互联网提高了操作效率,但并不能保证操作质量。模式设定后,正确的做一次很容易,千遍万遍不走样才是见功力的地方,而细节中藏着魔鬼,也是我们最容易掉以轻心的。
(四)最容易被忽视的风控手段是要抑制住企业的融资冲动
正常经营中的企业,死于产品失败的少,死于冲动融资而导致的现金流断裂的多。抑制住企业的融资冲动,就控制住了一半风险。尤其是供应链上的中小企业,由于其自身盘子小,形成的资金池就小,一旦出现异常情况闪转腾挪的余地不大,特别容易出现现金流断裂的情况。当企业在行业周期好的时候,错误的评估自己的能力,抑制不住自己的融资冲动而盲目扩大生产或进行其他投资,更容易让自己走入绝境。供应链金融建立在企业的真实交易基础上,实行资金闭环,能够控制企业挪用资金的冲动,也一定程度能让其更加专心于主业,练好内功。
供应链金融是个宏大命题,我上面说的几点也只是浅尝辄止的聊一聊面上的东西。当然理论是一方面,实践又是另一方面,世上既没有绝对的真理,也没有一招吃遍天下的实践经验,因人而异、因地而异、因时而异,我们要做的就是敢于否定自己,永远保持学习心态,深度思考,刻意练习,或可在诡谲变幻的未来博得一丝先机,接下来我们来看看供应链金融的各项风险以及控制手段。
一、供应链金融风险环节
供应链金融在较完善的供应链网络中可通过紧密的合作关系解决各环节资金问题,较大的缩短现金流量周期并降低企业运营成本,但如同一把“双刃剑”,在增加供应链企业运营效率的同时也对其经营产生一定的风险因素。
我们从两方面对供应链金融风险进行阐述:一方面,供应链企业提供金融类服务时(如保理、贷款等),将面临不同的外生风险性,或对经营产生影响;另一方面,供应链金融业务嵌入至企业经营业务(应收账款融资、库存融资以及预付款项融资模式)中或导致经营及财务状况存在一定的内生风险。
1 、供应链金融外生风险
一般指外部经济周期、金融环境及产生政策发生变化,对供应链金融造成影响,我们主要从宏观经济周期、政策监管环境以及市场金融环境三方面来分析。
( 1 )宏观经济周期
供应链金融在一定的经济环境中运行,金融活动涉及不同产业、融资平台以及流动性服务商,相较于单环节运行的传统贸易业务,涉及范围较广,一旦经济状况出现波动,将导致供应链金融模式中的环节主体面临较大的风险,从而导致整体供应链资金风险加剧。
尤其在经济出现下行或衰退时,市场需求疲软,供应链中企业面临生存经营困难、甚至破产等问题,最终造成金融活动丧失良好的信用担保。
( 2 )政策监管环境
传统金融活动主要由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主导,随着市场的快速发展以及企业的迫切扩张,为满足市场业务发展需求,金融工具得到不断创新,同时在政策监管的允许下,非金融类企业在取得相应资质后可经营金融类业务,并收到相关法律及监管条例约束,例如供应链贸易企业可从事保理、贷款及融资租赁业务。
一旦政策监管环境发生变化,或对供应链贸易企业提供的金融业务的监管力度提高或约束范围扩大,将对供应链金融活动产生不利影响。
( 3 )金融环境
供应链金融业务主要盈利来源于息差收入,当供应链企业获取的融资成本远小于其从事供应链金融业务所获得的利息收入时,供应链金融业务利润空间较大。一旦市场流动性偏紧,金融环境恶化导致资金成本上涨,供应链金融业务融资费用增加,尤其在市场利率出现较大波动的情况下,供应链金融业务利润收缩,甚至造成供应链各环节企业资金紧张,融资款项无法收回。
2 、供应链金融内生风险
供应链企业在经营过程中结合具体业务模式,在采购、库存以及销售阶段提供不同的融资模式,将资金风险转移到自身,并获取毛利率高的资金收益,我们具体从经营以及财务两方面来进行分析。
( 1 )经营风险
①供应链关联度风险。
较为完善的供应链体系整合度较高,资金流转在供应链业务中形成闭环,供应链企业可通过对各环节的跟踪管理来控制供应链金融风险,同时要求供应链采购、生产、销售、仓储及配送等各环节在涉及的贸易业务领域上具有较高的关联度,可对同一领域业务形成紧密、配合顺畅的合作关系,而一旦供应链企业关联度低,融资环节出现缺口造成风险不可控,或将对供应链金融业务参与企业经营造成损失。
②供应链上下游企业信用风险。
供应链上下游企业的信用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其偿债意愿以及偿债能力,良好的资信状况为供应链金融业务正常运转的前提,中小企业通常资信状况相对于大型企业较差,加之我国征信体系尚不健全导致违约成本不高,易出现债务偿还延缓或回收困难,供应链金融风险加大。
③供应链贸易背景风险。
在虚假的供应链贸易融资背景中,通过提供虚假的业务单据和货物凭证来取得融资借款,而资金则被转移至其他投机或投资业务,导致供应链企业所提供的金融业务产生巨大资金损失。
④供应链管理及运营风险。
从供应链管理角度,供应链各环节的有效整合管理是供应链金融业务正常运转的基本前提,供应链企业通过其专业的管理能力促使各环节主体的紧密配合以及协调统一,同时也对供应链企业专业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旦供应链企业运营过程中出现管理机制问题或将引起供应链风险失控,将对供应链经营造成一定冲击;从供应链上企业运营角度,供应链上下游各环节企业自身运营状况决定了供应链业务的正常运作,一旦某个企业经营恶化,造成商流、物流及信息流的不连贯性,触发资金流的断裂,供应链金融业务链随之崩塌。
( 2 )财务风险
①资产流动性风险。
供应链企业通过赊销和垫付的模式为链条上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导致企业出现较大规模的预付款项和应收账款,资金的提前支出与延迟回收降低企业资金效率并易造成企业阶段性的经营资金压力,当大规模的预付和应收类款项出现问题或将出现流动性问题时,不利于企业业务拓展。
②债务融资风险。
供应链企业在提供金融服务的同时,自身对外部资金需求较大,通过债务融资的滚动维持金融业务的发展。
具体过程中,企业依托自身良好的资信情况以及整体供应链为潜在的担保基础,向银行等机构获取借款,再通供应链贸易业务或金融业务将资金放贷至其他中小企业来获得资金套利 .
因此,供应链企业债务负担较重,随着业务规模的不断扩大,杠杆水平持续增高,或对后续的再融资业务形成限制,高杠杆、重债务的经营模式将加剧供应链金融风险的暴露。
③现金流风险。
大量的垫资和赊销业务导致企业资金出现较大幅度的流出,且回收期限延缓,不利于流动性的积累。经营性现金流对企业债务覆盖能力较差,企业经营及债务偿还资金依赖于外部融资,造成较大的筹资压力,一旦出现外部融资渠道受阻,供应链企业将面临资金断裂风险。
综上,供应链金融以资金运作为经营方式,通过套利获取收益,本身为一种投机行为,在经济市场及金融环境波动的形势下,可持续发展性不强,其面临的风险因素较多。
二、供应链金融业务风险管控手法
1 、创建独立的风险管理体系
健全的风险管理组织体系是实现全方位、全过程风险管理的组织保障,也是完备的风险管理制度和科学的风险管理流程的基础载体。
因为供应链金融信贷业务具有与传统信贷业务不同的风险特征,所以在对其进行风险管理时,要创建独立的风险管理体系。把供应链金融业务的风险管理系统独立出来,可以使风险管理系统的整体运行更有效率。不要用传统的财务指标来约束供应链金融信贷业务的发展,要引入新的企业背景与交易实质共同作为评判因素的风险管理系统。
2 、审慎选择拟授信的供应链群
供应链金融信贷业务以供应链群体企业之间良好的合作关系为信用风险管理的主线,优势行业与畅销产品是维护良好的供应链合作关系的前提,也是银行有效控制供应链信贷业务信用风险的重要前提。
银行应事先选择允许开展供应链融资的行业和产品 , 将贷前的市场准入为控制供应链信用风险作为第一道防线。
3 、建立快速的市场商品信息收集和反馈体系
买方市场时代,产品的质量、更新换代速度、正负面信息的披露等,都直接影响着质押商品的变现价值和销售。因此,物流企业和银行应根据市场行情正确选择质押物,并设定合理的质押率。
一般来讲,选取销售趋势好、市场占有率高、实力强、知名度高的产品作为质押商品,并对其建立销售情况、价格变化趋势的监控机制,及时获得真实的资料避免由信息不对称引起对质押货物的评估失真,控制市场风险。
4 、强化内部控制防止操作风险
操作风险主要源于内部控制及公司治理机制的失效。因为贷后管理是供应链金融信贷业务中重要的一步,所以发生操作风险的概率比传统业务要高,这就要求银行成立专门部门负责贷后跟踪与对质押物的管理。
质押物管理环节多由物流公司或仓储公司负责,银行要加强与这些企业的联系,注意对其资格的审查,并且随时进行抽查。
具体地说,就是要督促物流企业不断提高仓库管理水平和仓管信息化水平,并制订完善的办理质物人库、发货的风险控制方案 , 加强对质物的监管能力。有针对性地制定严格的操作规范和监管程序,杜绝因内部管理漏洞和不规范而产生的风险。
5 、明确各方的权利义务 , 降低法律风险
因为供应链金融业务涉及多方主体,质物的所有权在各主体间进行流动,很可能产生所有权纠纷加之该业务开展时间较短,目前还没有相关的法律条款可以遵循,也没有行业性指导文件可以依据。
因此,在业务开展过程中,各方主体应尽可能地完善相关的法律合同文本,明确各方的权利义务,将法律风险降低到最小。
由于动产的流动性强以及我国法律对抵质押担保生效条件的规定,银行在抵、质押物的物流跟踪、仓储监管、抵质押手续办理、价格监控乃至变现清偿等方面都面临着巨大挑战,这一矛盾曾一度限制了银行此类业务的开展。
因此,在尽量避免对“物”的流动性损害的前提下,对流动性的“物”实施有效监控,将是供应链金融服务设计的核心思想。
第三方物流企业在动产抵质押物监管及价值保全、资产变现、和货运代理等方面具备优势,在与了对贷款后的抵、质押物提供全面的监管服务外,还将为银行提供一系列面向提高抵质押物的授信担保效率的增值服务。包括对授信对象所在行业的发展前景及抵质押物的价格走势分析,对抵质押物的价值评估,银行不良资产项下抵质押物的处置变现等。
这些专业化的服务有利于降低银行抵质押担保授信业务的交易成本,为银行的供应链金融服务提供风险防火墙,拓宽了银行的授信范围,也为供应链节点企业提供了更加便捷的融资机会。
6 、逐步构建完善的供应链金融风险评估模型
在发展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同时,也要注意信用评级系统数据库中数据的逐步积累。当今银行风险控制的发展趋势是数量化、模型化,供应链金融作为一项新的信贷业务,风险评估模型更是不可或缺,而构建完善模型的基础就是具有代表性数据的收集。 所以银行要注意投入物力人力开发供应链金融风险的评估模型,使此业务今后的风险管理成本减少、更有效率。
7 、组建专业的供应链融资操作队伍
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不仅需要掌握传统融资的方法与技巧,更需要具备创新型融资的知识与技能,以及深层次的从业经验。从事供应链融资,需要对产品特性的深入了解,也需要有卓越的风险分析能力与交易控管能力,以使银行能够掌控供应链金融业务风险。
延伸案例一:
某动产质押监管公司在承办某粮食企业动产质押监管业务中,核库时对库内粮食(稻谷)价值采取办法是:质物(稻谷)价值 = 库内稻谷堆积长度×库内稻谷堆积宽度×库内稻谷堆积高度×稻谷密度(银行确认)×稻谷单价(银行确认)。经测量计算,该库质物总价值为 500 万元。该项目是输出动态监管,事过一个月,企业在办理有关手续后,预出库 100 万元货值的稻谷,为方便企业,监管员同意企业用铲车出库,即铲车铲出稻谷过磅除皮后计算稻谷的重量,而后乘以单价,额度控制在 100 万元。企业出够 100 万元价值的稻谷后,监管员发现库内粮食仅剩五分之三多一点了,后经丈量计算,库内稻谷的价值只剩下 350 万元,远低于应有的价值库存数。
问题:
1 、 什么原因造成了质物出库后应存质物的短少?
2 、 应采取什么方式出库才能避免上述现象 ?
解答:
1 、 什么原因造成了质物出库后应存质物的短少?
答:原因有三:
1 )核算员核库的取值办法单一,取值办法有误差,不准确,最重要的是没有和实际企业的出入库方式进行协商;
2 )监管员对业务不熟悉,选择的出入库方式不对,如果在质物清单上有说明或告知监管员,监管员还要用过磅的方式出库,说明监管员不具备专业知识和能力;
3 )银行对质押监管业务的不专业,银行确认质物的密度和价格,尤其是稻谷密度不可靠,当监管公司找到银行要相关数据时,应该告知监管公司其可能存在其误差及其预测的风险(据我所知,一般知名银行都有质押监管中心)。
2 、 应采取什么方式出库才能避免上述现象 ?
答:决定采取的出入库方式的是核库的办法,即采取何种核库的方式,就采取何种的出入库方式。
第一种方式:如案例所示,核库的方式是“质物(稻谷)价值 = 库内稻谷堆积长度×库内稻谷堆积宽度×库内稻谷堆积高度×稻谷密度(银行确认)×稻谷单价(银行确认)。”采取的出入库方式就是用体积出库,即用不同比例的规格容器,通过计算容器体积和企业出库的数量,得出出库的数量。
第二种方式:如案例所示,核库的方式是“企业用铲车出库,即铲车铲出稻谷过磅除皮后计算稻谷的重量”采取的出入库方式就是质量出库,即用过磅的方式得出质物的重量,最后用企业出库的数量,相减得出出库的数量。
案例延伸二:
某粮油公司向银行申请贷款,拟以自有油罐油品作为质押物,银行委托某第三方监管公司进行监管,监管前,当事三方对质物数量进行了测量核定,期初核库质物(食用油)数量为 875 吨,最低控货值 650 万元,属于输出静态监管。不久,粮油公司提出其生产的无处存放,请求注入已被监管的油罐中。监管公司本着服务企业、融洽合作关系的原则,同意了企业的请求,双方约定,企业每次进出油品必须交给监管公司进出货物单据,以磅单数量为准。然而,随着油品进出的频繁,监管公司在对油品检测中发现,企业存在少进多出或虚开进油数量的违规情况,经对罐中库存油品测量,确认企业多出油品 50 多吨,企业也予以承认。
问题:
1 、 什么环节导致企业以少充多,以虚充实的行为发生?
2 、 正确的出入库方式应该怎么操作?
解答:
1 、 什么环节导致企业以少充多,以虚充实的行为发生?
答:企业的出入库环节,监管公司的初始环节,即对企业的出入库的监管。
2 、 正确的出入库方式应该怎么操作?
答:正确的出入库方式是:“以入定出”,即入库多少,就出库多少,具体做法是原 875 吨油忽略不计,不去动它,企业只有入库多少,才能出库多少,如果要动原 875 吨油,就要银行出具提货通知书。
当然,还要依靠参加企业的每个月的盘点才能从根本上杜绝企业虚开进油单据的现象,如果企业有条件必须对企业的地磅进行设置,让其只能按实际数据打出单据,或者对油罐出口处安装一个仪表,可以读出数据,防止企业违规。
文章来源:保理人